冬至三候是什么意思,原来还有这一说法
我们需要了解一年中包含二十四节气,每个节气大约相隔十五天,而我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。一个节气通常被称为三候,它们代表了该节气的气候特征。为了突出这些特征,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时的气候特点或一些特殊现象,为每个节气的三候分别命名。
我们来看冬至三候的具体解释。
一候蚯蚓结:冬至时节,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很重。此时,蚯蚓这个阴曲阳伸的生物仍然蜷缩着身体。仔细观察会发现,许多蚯蚓在泥土中交缠在一起,形成块状,静静地度过冬季。久而久之,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“蚯蚓结”。
二候糜角解:糜和鹿相似但并非同一种动物。鹿属于阳性的山兽属,而糜则属于阴性的水泽之兽。在夏至时节,阴气开始生长而阳气开始减弱,因此阳性的鹿角通常在这个时候脱落。冬至一阳生,阴气开始减弱而阳气开始生长,所以糜角在冬至之后才会脱落。有趣的是,人们发现糜角脱落的时间恰逢冬至二候时期,因此用它来命名这一候。
三候水泉动:冬至时节,阳气初生。由于阳气的催生作用,原本深埋于地底的水泉开始流动。这时,山里的泉水纷纷开始流动并变得温热。而当泉水开始流动时,正好处于冬至三候时期。古代人民用水泉动来命名这一候。